
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刘伟)在华容区枫树线业厂区内华锋优配快线,一批老旧纺纱设备正被逐一标记清点,即将退出历史舞台;不远处的展牌前,项目设备平面布局方案格外醒目。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,而是枫树线业——这家本土“中国制线之王”砸2亿打造的“数字焕新”工程。

从濒临破产的乡镇棉纺小厂,到年销5.6亿元的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”;从绿色再生涤纶缝纫线销量出口逆势增长30%,到斥资2亿开展10万锭智能纺纱生产线设备更新改造,枫树线业的每一步都踩在创新的鼓点上。
而这场改造的“迎新”清单更具冲击力:清梳联智能生产线、全自动络筒机等330余台(套)先进智能纺纱装备将陆续进场,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实现“机器换人”。“改造完成后,万锭用工能降到15人以内华锋优配快线,实现年产1万吨复合纤维缝纫线,都是瞄准全球高端市场的硬通货。”现场负责人的倪志超指尖划过规划图,数字生产线的轮廓已然清晰。

这场“智”变,早已埋下伏笔。作为牵头制定4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龙头企业,枫树线业的研发投入从未缩水。“每年把销售收入的3.5%砸进研发,这是我们的‘护城河’。”公司董事长陈晓林带着记者走进现有智能化车间,只见空中轨道上自动输送的半成品,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。
他拿出一款复合纤维纱线产品介绍,新项目的核心就是攻克这类高端产品。“传统缝纫线强度不够,高端服饰、汽车内饰等领域长期依赖进口。我们研发的复合纤维缝纫线,不仅质量提升了,还更绿色环保,正好契合‘双碳’趋势。”他透露华锋优配快线,项目将在今年春节前实现全面投产,预计新增年产值3亿元,利润1500万元。
底气,不仅来自技术硬实力,更有政策“及时雨”的加持。“诚信经营就是最好的通行证!”公司财务负责人王小艳翻出一份纳税清单,A级纳税人的标识格外亮眼。她介绍,凭借良好信用,企业通过“银税互动”拿到2000多万元低息贷款,年均1200万元出口退税更是实现24小时到账。
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在王小艳的客户台账上,海外客户续约率超95%的记录十分醒目,2024年3亿元出口额中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占比达60%。“新项目投产后,高端产品能让我们在海外市场更有话语权,出口额再涨30%不是问题。”她的语气里满是自信。
这场“智”变,还藏着浓浓的乡土情怀。倪志超透露,新项目建成后,将带动华容本地700余名村民就业,“我们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‘技术饭’,月薪能到5000元以上。”

夕阳下,厂区的老旧设备渐渐被阴影覆盖,而规划图上的数字生产线正被霞光勾勒出清晰轮廓。从再生涤纶到复合纤维,从人工操作到数字管控,从乡镇小厂到全球布局,枫树线业的进阶之路,正是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成长缩影。2026年,当第一条复合纤维缝纫线从智能生产线产出时,这家鄂州本土企业华锋优配快线,必将在全球高端制线市场,写下更响亮的“华容力量”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